返回

自卑与超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二章 爱情和婚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二章 爱情和婚姻

第(3/3)页

女平等观念的重要举措。假如不是一夫一妻制的话,男女在合作中必然难以全力以赴,也不会尽力而为。这样的话,久而久之,婚姻便容易出现裂痕。

    还有些人把婚姻看作爱情的幸福结尾,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比如,不少爱情小说以两个人结婚而告终。实际上,两人结婚后,他们的各种关系才真正开始。他们在婚姻中面临生活任务,以及为社会创造的机会。实际上,爱情本身并未解决一切问题,步入婚姻后,很多实际问题才得以解决。另外,解决婚姻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依靠工作、兴趣与合作。

    其实,婚姻关系中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东西。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人们在婚姻中的态度总是其生活方式的表达。所以,只有了解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我们才能够真正了解他对婚姻的态度。

    我们还发现一些孩子仿佛试图逃避现实,他们一般是被宠坏的孩子。典型表现是,他们在生活里不想奉献,却总想着天上掉馅饼。这样的人,他们需要的婚姻常是露水夫妻式婚姻、尝试性婚姻、容易离婚的婚姻。他们在婚姻一开始的时候,就要求获得不受限制的自由。一旦他们觉得自己受到限制,就可能不忠于对方。

    同时,夫妻还应该关心孩子的幸福。假如夫妻双方不能塑造出和谐的两性关系,整天怒目相向、争吵不休,从而轻视其婚姻契约,那么这样的话,显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3.解决婚姻里出现的问题。

    或许有些夫妻确实难以生活在一起,分开要比在一起更好,那么夫妻双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将离婚看得与结婚相似,那就是:“我可以从中获得什么好处?”

    我们的确在生活中常出现这样的事情,两个人结了又离,离了又结,但他们似乎屡犯同样的错误。这里有个问题,我不知道美国是否如此,但在欧洲,大部分精神病学家会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追求个人幸福。因此,如果夫妻双方在欧洲遇到这种情况,常会被建议找个情人,认为这样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我相信,在某个时候,他们一定不会再这么建议。事实上,他们之所以会得出这样错误的认识,是因为他们没有全面理解爱情与婚姻,也没有理解一种整体观。

    假如有人认为婚姻是用来解决个人问题的方式,也会铸成类似的错误。在此,我仍以欧洲为例,假如有男孩或女孩神经过敏,精神病学家的建议往往是找一个情人,然后发生性关系,认为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当然,他们对成人也是如此建议的。

    倘若这样的话,就把爱情与婚姻沦为一种专利“药品”,这种“药品”不仅不能使患者痊愈,反倒让人更加不知所措。所以,要正确地理解爱情和婚姻,我们必须完美地实现全部的人格。

    有些人在结婚的时候,怀有不正当目的;还有些人为经济原因而结婚;有些人是同情别人而结婚;还有的是想得到一个仆人。坦率地讲,这都是对待爱情与婚姻错误的方式。此外,还有些人结婚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困难,从而给自己一个借口。比如说,曾有一个年轻人在学业与职业上遇到很多麻烦,觉得自己可能很失败,便试图为自己找个借口。于是,他结婚了。这种情形下的婚姻对他来说不过一个借口罢了。

    婚姻与男女平等

    肯定地说,我们一定不能低估爱情问题,它将决定我们一生的幸福,因此,要将其置于重要位置。实际上,我所见到的很多婚姻案例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常是女性。这是因为在我们的社会中,男性在婚姻中常居于强势地位。这其实是社会对婚姻关系的错误处理。

    在这样的关系中,纯粹的反抗是无法克服的,特别是在婚姻中,这种反抗既会影响两者的关系,又会影响对方的幸福。我们只有认识到社会的一般态度,并予以改变,才能从根源上克服。

    我有一个底特律的学生,她做了一项社会调查,发现有40%的女孩居然希望自己是男孩。这意味着她们对自己的性别角色不满。是的,假如人类的一半都失望沮丧,痛恨自己的社会地位,痛恨另一半人被赋予了更多自由和权利,我们又怎能完美地解决爱情与婚姻的问题?假如女性认为自己不过是男性的玩物,认为自己受到性别歧视,认为男人都是花心的,必然会使爱情与婚姻问题变得更加难以解决。

    诚然,根据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我们的确可以看到,人类的天性既非多夫多妻,也非一夫一妻制,但我们却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尽管我们坚信人人平等,但人类还是被分成了两性。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职业、友谊与爱情这三大问题,我们只有坚持一夫一妻制,才能保障每个人在爱情与婚姻中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才能够真正贯彻我们提倡的男女平等。

    附录阿德勒年谱

    时间年龄事件

    1870年2月7日,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的一个小镇。他的父亲是一位富裕的犹太裔谷物商人。阿德勒自幼患了佝偻病,无法进行剧烈的体育活动。

    1875年5岁阿德勒患了致命的肺炎,医生本来认为他快要死了,家人也不再抱有什么希望,结果,阿德勒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不久,阿德勒3岁的弟弟死在他的身边。这让阿德勒梦想做一名医生,致力于帮助人类解脱病痛之苦。同年,阿德勒开始上小学。

    1879年9岁进入弗洛伊德在14年前学习过的中学学习。其间,他的数学成绩很糟糕,被老师视为差等生。但经过努力学习,他的数学成绩获得了很大进步。中学毕业后,他如愿以偿地进入维也纳医学院,接受了良好的医学与心理学训练。

    1895年25岁获得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刚开始做一名眼科医生,特别注意源于身体器官的自卑;后来关注精神病学,曾追随弗洛伊德研究神经症问题。

    1896年26岁4~9月,应征服役,在奥地利军队的一所医院工作。

    1897年27岁截至次年,回到母校维也纳大学深造。其间与来自俄国的留学生罗莎结婚,此后生育了4个孩子(3子1女),其中亚历山德拉和库尔特长大后成为阿德勒学派的心理学家。

    1899年29岁截至1900年,与弗洛伊德在同一个城市里行医,并会见了弗洛伊德这位精神分析学的奠基人。阿德勒在医学界捍卫了弗洛伊德的思想。

    1903年33岁参加弗洛伊德思想周三讨论会,并成为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

    1908年38岁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心理分析会议上,做了《好斗的冲动》报告。

    1910年40岁出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

    1911年41岁强调社会因素的作用,并公开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并与弗洛伊德的观点分道扬镳。于是,阿德勒创立个体心理学,另建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

    1912年42岁创建了个体心理学科学协会,并在维也纳大学内组织心理教育咨询。

    1914年44岁创办《国际个体心理学杂志》。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是奥匈帝国军队的军医。“一战”后,致力于研究儿童心理辅导。

    1919年49岁在维也纳建立“学校心理卫生中心”。

    1920年50岁任教于维也纳教育学院,成立儿童指导中心。

    1922年52岁截至1930年,前后主持召开了五次国际个体心理学会议。

    1926年56岁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教授,首次将个体心理学介绍到美国。

    1927年57岁出版《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务》与《了解人性》两本专著。

    1931年61岁在维也纳创办第一所个体心理学实验学校。

    1932年62岁开始在美国长岛医学院进行心理学讲座。

    1934年64岁定居纽约。

    1937年67岁赴苏格兰亚伯丁做旅行讲演时病逝。
记住手机版网址:m.biquya.cc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