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史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卷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卷四

第(1/3)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是赵国人,是赵国的宦官头子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后,派人给赵王送去一封书信,想用十五座城来换取这块宝璧。赵王同大将军廉颇等诸位大臣们商量:要是把和氏璧给了秦国,恐怕也得不到秦国的城池,反而白白地受骗;要是不给呢,怕秦军马上来攻打赵国。还没有定下计谋来,想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的人,也没能找到。缪贤说:“可以派我的门客蔺相如去。”赵王问:“你怎么知道他有这个能力呢?”缪贤答道:“我曾犯过罪,打算偷偷地逃亡到燕国,我的门客蔺相如劝阻我,说:‘您怎么会知道燕王一定收留您呢?’我对他说:‘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见过面,燕王私下与我握手,说愿意和我交个朋友。因此我知道燕王待我不薄,所以想去他那里避难。’相如对我说:‘赵国强而燕国弱,您受宠于赵王的时候,燕王才会对您很友好。现在您是从赵国逃去燕国,燕国是害怕赵国的,所以在这种形势下,燕王势必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起来送回赵国。您还不如脱掉上衣光着膀子,伏在斧刃之下请罪,或许侥幸能被赦免。’我听从了他的建议,大王您也开恩赦免了我。我私下觉得此人是个勇士,而且有智谋,派他出使很合适。”

于是赵王召见了蔺相如,问他:“秦王要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我的和氏璧,可以给他吗?”相如说:“秦国强而赵国弱,不能不答应。”赵王说:“秦王得了我的宝璧,但不给我城邑,那该怎么办?”相如说:“秦国想要用城换璧,如果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如果赵国给了璧,秦国却不给赵国城邑,理亏的是秦国。衡量一下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国的要求,让他们承担理亏的责任。”赵王说:“可以派谁为使臣呢?”相如说:“如果大王确实无人可派,臣愿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邑划归赵国了,我就把和氏璧留给秦国;若城邑不能归赵国所有,我一定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于是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西行入秦了。

秦王坐在章台之上接见了蔺相如,相如捧着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大喜,给妻妾和侍从传看宝璧,手下人都高呼万岁。相如看出秦王没有将城邑划给赵国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说道:“和氏璧上有一块小红斑,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给他,于是相如手持宝璧退后几步站住,身体靠着柱子,怒发冲冠地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宝璧,让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了所有的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心得很,倚仗着国力强大,想用空话骗得宝璧,恐怕我们是得不到城邑的。’最后商议的结果是不想把宝璧给秦国。而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能做到不互相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呢!再说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惹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可取的。于是赵王就斋戒了五天,让我捧着宝璧,在殿堂上恭敬地叩拜,为您献上国书。这是为什么呢?是尊重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如今我来到贵国,大王您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很傲慢;拿到宝璧后,又传给妻妾们观看,您是这样戏弄我的。我发现大王您并没有给赵王十五座城的诚意,所以我收回宝璧。如果大王您一定要逼我,那今日我的头就和这宝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相如手持宝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过去。秦王怕他真的撞碎了宝璧,便赶忙向他道歉,再三请求他不要这么做,并召来有关官员查看地图,秦王指着说,从某处到某处的十五座城邑都划给赵国。相如估计秦王不过是假装要给赵国城邑,实际上是不可能给赵国的,于是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公认的宝物,赵王害怕贵国,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出璧之时,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您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殿堂上设置九宾大典,只有这样我才敢献上宝璧。”秦王估量着这件事,终究不可强力夺取,于是答应斋戒五天,请相如在广成宾馆住下。相如估计虽然秦王答应斋戒,但必定会背约,便派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中藏好和氏璧,从小路逃出,把宝璧送回了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之后,就在殿堂上设置了九宾大典来接见赵国的使者蔺相如。相如到后便对秦王说:“自秦穆公以来的秦国的二十几位君主,不曾有一个坚守盟约的。我实在担心受到大王欺骗而做出对不起赵王的事情,因此已经派人把宝璧送回去,从小路已经到赵国了。况且秦国强赵国弱,大王您派一位使臣去赵国,赵国立即就得把宝璧送来。如今凭着您秦国的强大,若是先割让给赵国十五座城邑,赵国怎么敢留下和氏璧而故意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是要被砍头的,我情愿下汤锅被煮,只希望大王和诸位大臣仔细考虑一下这件事。”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哭笑不得。有侍从想要把相如拉下去,倒是秦王说道:“如今杀了相如,还是得不到宝璧,反而破坏了秦国和赵国的交情,不如好好地款待他,放他回赵国,赵王怎么会为了一块璧而欺骗秦国呢!”最终秦王还是在殿堂上接见了相如,行礼完毕后就让他回国了。

相如回到赵国后,赵王认为他是一位贤能的大夫,身为使臣而不受诸侯的欺辱,于是任命相如为上大夫。秦国没有给赵国城邑,赵国也始终没有给秦国和氏璧。

秦王派使者通告赵王,想与赵王在西河外的渑池会见言好。赵王因为害怕秦国而不想去。廉颇、蔺相如商量道:“如果大王不去,就会越发显得赵国弱小而赵王胆怯。”于是赵王前去赴会,相如随他一起去。廉颇送他们到边境,与赵王分别时说:“大王这次的行程,估计花在路上以及会见礼仪完毕,再加上返回的时间,不超过三十天。如果过了三十天您还没回来,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扣留您当人质的妄想。”赵王同意了,便去渑池与秦王会合。

秦王酒兴正浓时,说:“寡人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您弹瑟吧!”赵王无奈只好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上前记载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时,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一听也立刻上前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擅长演奏秦地当地的音乐,请让我为秦王捧上盆缶,大家互相娱乐。”秦王生气了,不答应。于是相如上前递瓦缶,并跪下请求秦王击缶。秦王不肯击缶,相如说:“在五步之内,我蔺相如脖颈里的血就会溅在大王的身上了!”左右侍从们想要杀相如,相如瞪着眼睛大喝一声,左右侍从们都吓得后退。当时秦王很不高兴,但也只好击了一下缶。相如回头召来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群臣说:“请赵国用十五座城来向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秦国用咸阳来向赵王祝寿。”直到酒宴结束,秦王也未能压倒赵国。赵国也部署了大军来防备秦国,因而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会结束回赵国以后,由于相如的功劳大,被赵王封为上卿,位列廉颇之上。廉颇背后说道:“我是赵国的将军,立下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靠着耍嘴皮子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现在却在我之上,况且相如本是一个出身卑贱之人,我为此而感到羞耻,我难以忍受地位在他下面。”并且扬言道:“下次我遇到相如,一定要好好羞辱他。”蔺相如听到这番话后,就故意躲着他,不肯与他相会。每次相如上朝时,常会推说有病,不愿与廉颇争位次的高低。后来有一次相如外出,远远地看到廉颇,就立即掉转车子躲开他。这样相如的门客就一起向相如直言进谏:“我们之所以抛家舍业来侍奉您,就是仰慕您的高尚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的职位是相同的等级,廉老先生扬言要羞辱您,而您却因为害怕而躲起来,您也怕得太过分了吧,平庸的人尚且为此感到羞耻,何况是位居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有出息,请让我们离开您吧!”蔺相如坚决地把他们留下,说道:“诸位认为廉将军比秦王厉害吗?”门客们答道:“廉将军不比秦王厉害。”相如说:“尽管秦王有那样的威势,而我还是敢在朝廷上斥责他,并羞辱他的大臣们,我蔺相如虽然驽钝,难道是怕廉将军吗?我考虑的是,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呀,如果我们两个起了争执,势必无法共存。我一再忍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把私怨放在后面。”廉颇听说了这番话后,就袒露上身,背着荆条,让门客带着他去蔺相如的家中请罪。他说:“我是个粗野浅陋的人,想不到您的胸怀是如此宽广啊!”二人终于冰释前嫌,相互交好,成为同生共死的好友。

秦军进攻驻扎在阏与的韩国军队。赵王召见廉颇问道:“我们可以去援救韩国吗?”廉颇答道:“路途遥远,而且道路也艰险狭窄,很难去援救他们。”赵王又召见乐乘问了这件事,乐乘的回答与廉颇相同。赵王又召见赵奢,赵奢的回答是:“道远地险路又狭,就好比两只老鼠在洞里相斗,哪个勇猛哪个就能获胜。”赵王便让赵奢领兵去救援阏与的韩军。

赵军离开邯郸三十里后,赵奢在军中下令:“为军事进谏的,处以死刑。”秦军在武安西边驻扎,秦军擂鼓呐喊练兵的声音,把武安城的屋瓦都震动了。赵军中有一个侦察人员说应该急速去援救武安,赵奢立即将其斩首。赵军坚守着军营,停军二十八天不前进,反而又进一步加固军营。秦军探子潜入赵军的营地,赵奢好好款待了他之后,将其遣送回去。探子向秦军将领报告了那里的情况,秦将大喜,说道:“赵军离开国都三十里,军队就不向前走了,而且还加固军营,阏与不会变成赵国的地盘了。”赵奢送走秦军的探子后,就让士兵们卸下铁甲,快速奔向阏与。用了两天一夜的时间就赶到前线,赵奢下令让擅长射箭的骑兵在离阏与五十里处驻扎。军营筑成之后,秦军听说了这个消息,全军赶来。一个叫许历的军士请求为军事进谏,赵奢说:“让他进来。”许历说:“秦人本没料到赵国的军队会到这里来,现在他们来势汹汹,将军您一定要集中兵力,严阵以待。否则必定要失败。”赵奢说:“我愿意接受您的指教。”许历说:“我请求接受铡刀杀头之罪。”赵奢说:“等回邯郸之后再说吧。”许历又进谏,说:“先占据北面山头的军队会得胜,后到的一定会失败。”赵奢同意采纳他的建议,立即派一万人迅速占领北面山头。秦军后到,想与赵军争夺北山但却攻不上去,赵奢指挥士兵对秦军猛烈出击,大败秦军。秦军四散而逃,于是赵奢解了阏与之围,赵军回国。

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并任命许历为国尉。因此赵奢与廉颇、蔺相如有了相等的地位。

太史公说:明知将要死去而不害怕,必定是非常有勇气,死并不是难事,而怎样对待这个死才是一件难事。当蔺相如举起宝璧斜视着庭柱,以及呵斥秦王左右随从的时候,就其面临的形势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而已,然而一般的士人往往会因为胆小懦弱而不敢有这样的表现。相如一旦鼓足他的勇气,其威力就能压倒敌国。又能对廉颇保持谦逊退让的态度,他的名誉比泰山还重,他在处事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勇气,可谓兼而有之啊!

鲁仲连邹阳列传

鲁仲连是齐国人。擅长谋划奇特宏伟、卓异不凡的计策,却不肯任职当官,只想保持高风亮节。他曾游说于赵国。

赵孝成王执政时,秦昭王派白起在长平消灭了赵国四十万军队,于是,秦军向东挺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王非常害怕,其他各国的救兵也不敢向秦军发起进攻。魏安釐王派将军晋鄙救援赵国,但因为惧怕秦军,所以驻扎在荡阴不敢前进。魏王派外籍将军新垣衍,抄小路潜入邯郸,让他通过平原君对赵王说:“秦军之所以这么急着围攻赵国,就是因为从前与齐湣王争强称帝,不久之后又取消了帝号;如今齐国已然越来越弱,只有秦国能够称霸天下,秦军这次攻赵并不是真的贪图邯郸,真正意图是要重新称帝。赵国如果能派遣使臣去尊奉秦昭王为帝,秦王必定会很高兴,自然会撤兵离去。”平原君听后心下犹豫,不能决断。

这时,鲁仲连正好周游到赵国,正赶上秦军包围邯郸,也听说魏将想要劝说赵王尊奉秦昭王为帝,就去找平原君问:“这件事要怎么处理?”平原君说:“我现在哪里还敢说话!不久前,赵国已经在国外损失了四十多万大军,而如今,秦兵将邯郸包围,又无法使秦国退兵。魏王派外籍将军新垣衍劝说赵王尊奉秦昭王为帝,现在那个人还在这儿。我哪里还敢说话!”鲁仲连说:“一开始我认为您是当今天下的一位贤明的公子,今天我才知道您并不是贤公子。魏国的客人新垣衍在哪里?让我替您去责问他并且请他回去。”平原君说:“我愿介绍他与先生您见面。”于是平原君去找新垣衍:“齐国有一位鲁仲连先生,如今他就在邯郸,我愿介绍您认识他。”新垣衍说:“我听说鲁仲连先生是齐国的高人。我新垣衍是魏王的大臣,不过是奉命出使,我有我担负的职责,我不想见鲁仲连先生。”平原君说:“我已经把您在此地的消息透露给他了。”新垣衍只好应允了。

鲁仲连见到新垣衍后却好久没有说一句话。新垣衍说:“我看现在还留在这座围城中的人,都有求于平原君;可是我看先生的样子,不像是有求于平原君,为什么还要留在这座围城之中而不离开呢?”鲁仲连说:“世人认为鲍焦没有从容而死,这些人的看法都是错的。世人不了解他耻居浊世的心情,却觉得他是为个人打算。秦国是一个抛弃礼义而专门崇尚战功的国家,他们靠着权诈之术来驾驭士人,像使唤奴隶一样役使百姓。如果让秦王无所忌惮地称帝,进而让他统治天下,那么,我鲁仲连只有跳进东海去死,我不甘心当秦国的顺民,之所以来见将军,是告诉你我打算帮助赵国啊。”

新垣衍说:“先生打算如何帮助赵国呢?”鲁仲连说:“我会请魏国和燕国来帮助赵国,齐、楚两国本来就已经在帮助赵国了。”新垣衍说:“燕国嘛,我姑且相信燕国会听从您的建议;至于魏国,我自己就是魏国人,先生怎么能说服魏国帮助赵国呢?”鲁仲连说:“魏国是没有看清秦国称帝的祸害,所以才没有帮助赵国。如果魏国看清了秦国称帝的祸害,就一定会帮助赵国的。”

新垣衍说:“秦国称帝后是怎样的祸害呢?”鲁仲连说:“当年齐威王曾奉行仁义,率领天下诸侯去朝拜周天子。当时,周朝既贫困又弱小,没有哪个诸侯国去朝拜,唯有齐国去了。而一年之后,周烈王逝世,齐王参加葬礼时去迟了,新继位的周显王非常生气,派人奔到齐国报丧说:‘天崩地裂,天子命丧,东部藩国的小臣田因齐居然敢在丧礼上迟到,罪当斩首。’齐威王听了他的话后,勃然大怒,骂道:‘呸!您母亲先前还是个婢女呢!’最终这件事被天下传为笑柄。齐威王在周天子活着的时候去朝拜,死了就破口大骂,实在是因为忍受不了新天子的苛求啊。但天子本来就这样,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新垣衍说:“先生难道没有见过仆人吗?十个仆人侍奉一个主人,难道是力气、才智比不上他吗?是因为害怕他啊。”鲁仲连说:“唉!魏王和秦王关系像是仆人和主人吗?”新垣衍说:“是的。”鲁仲连说:“这样的话我就让秦王煮了魏王再剁成肉酱。”新垣衍很不高兴地说:“哼哼,您的话也太过分了!先生又怎能让秦王煮了魏王再剁成肉酱呢?”鲁仲连说:“当然能,我讲给您听。过去九侯、鄂侯、文王是殷纣王的三个诸侯。九侯有一个漂亮的女儿,就把她献给殷纣王,殷纣王却觉得她长得不好,一怒之下把九侯剁成了肉酱。鄂侯刚直劝阻,殷纣王又把鄂侯杀死做了肉干。文王听说了这件事后,只是长长地叹息了几声,殷纣王又把他关在牖里的监牢内一百天,想要让他死。为什么同样是称王,最终落得个被剁成肉酱、做成肉干的下场呢?齐湣王去鲁国,夷维子做随从替他赶车子。他问鲁国的群臣:‘你们打算如何接待我们的国君?’鲁国群臣说:‘我们将用十太牢的礼仪迎接您的国君。’夷维子说:‘你们这是从哪来的礼仪?我的国君是天子啊。天子到各诸侯国巡察,诸侯按例应该迁出正宫,交出宫门的钥匙,亲自撩起衣襟端着盘子,站在堂下伺候,等天子吃完后,才可以退回去管理自己国家的政事。’鲁国群臣听后,就关门上锁,没有让齐湣王入境。齐湣王进不去鲁国,打算借道邹国赶去薛地。正当这个时候,邹国的国君去世,齐湣王想进城吊丧,夷维子对邹国的新主说:‘天子要进城吊丧,一定要把丧主的灵柩换个方向,灵位朝北,然后让天子面向南吊丧。’邹国群臣说:‘如果一定要这样,我们宁愿伏剑自杀。’所以齐湣王不敢进邹国。邹、鲁两国的臣子,在国君生前没有能力好好地侍奉国君,在国君死后又不能为国君完成周备的丧仪,然而齐湣王想要在邹、鲁两国行天子之礼,邹、鲁的臣子们最终还是没让齐湣王得逞。如今,秦国是一个拥有万辆战车的大国,魏国也是一个拥有万辆战车的大国。又各有称王的名义,就因为秦王打了几次胜仗,就要顺从地尊奉他为帝,这不是说明了三晋的大臣还比不上邹、鲁小国的婢仆了。如果秦王终于如意称帝,那么,必然会更换诸侯的执政大臣。他将要撤掉那些他认为不肖的,换上他觉得贤能的人,罢免他憎恶的,而任命他喜爱的人。还要让自己的女儿和那些善于说坏话的小妾嫁给诸侯做姬妾,住在魏国的宫廷里,你们魏王如何能够悠闲安定地生活呢?而将军您又怎么保持您原先得到的恩宠呢?”

于是新垣衍站了起来,起身向鲁仲连再拜谢罪道:“当初我还以为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今天才知道先生真的是天下少有的高士。我将请求离开赵国,再不敢谈尊奉秦王为帝的事了。”秦军主将得知这个消息后,为此把军队向后撤了五十里。正好魏公子无忌夺下了晋鄙的军权,率军来援救赵国,进攻秦军,秦军也就撤退回去了。

于是平原君想要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再三推辞,最终不肯接受。平原君就设宴款待他,喝到畅快之时,平原君起身走向前,向鲁仲连献上千金以表酬谢。鲁仲连笑着说道:“天下名士之所以能被天下人崇尚,是因为他们能替人排解灾难而不求回报。如果收取酬劳,那就成了生意人做买卖,我鲁仲连是不忍心这么做的。”于是辞别了平原君,终生没再与平原君相见。

此后二十多年,燕将攻下了聊城。聊城有人对燕王说了燕将的坏话,燕将害怕被燕王诛杀,就守在聊城不敢回去。齐国的大将田单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攻打聊城,死了很多士兵,却没攻下聊城。鲁仲连就写了一封信给燕将,系在箭上射进城去。信中写道:“我听说,智者不违背时机而放弃应得的利益,勇士不回避死亡而埋没自己的名声,忠臣不会先顾及自己而后想到国君。如今您是在发泄一时的气愤,不顾及燕王身边没有臣子辅佐,是不忠;若战败身亡,丢掉聊城,威名不能在齐国宣扬,是不勇;建功不成,名声也没了,没有什么能被后世称道,是不智。有了这三条,当世的君主不把您当作臣子,游说的人不会把您的事迹记载下来,所以聪明人不能再犹豫不决了,真正的勇士是不怕死的。现在是决定生死荣辱、贵贱尊卑的关键时刻,此时再不决断,机会不会再来,希望您仔细地考虑一下,不要与俗人有一样的见识才好。

“况且,楚军进攻齐国的南阳,魏军进攻齐国的平陆,齐国却没有向南反击的意图,而是认为丢掉南阳的损失相对较小,夺得济北的利益才大,因此才执行这样的决策。如今秦国出动了军队,魏军不敢向东行进;秦国就形成了连横的局面,楚国的形势变得危急;所以齐国放弃南阳,放弃右边的国土而去平定济北,是权衡得失后定下来的决策。况且既然齐国决心要夺回聊城,您就别再犹豫了,现在楚军、魏军都先后从齐国撤回,而燕国的救兵又不来。齐国集中了全部的兵力别无他求,就是全力攻打聊城,如果您还要坚守已经被围困了一年多的聊城,我认为您是办不到的。而且现在燕国大乱,国君和臣子都束手无策,感到迷惑,栗腹率领的十万大军在国外接连打了五次败仗,燕国这样一个万乘大国居然被赵国包围,丢了土地,致使国君被困,遭到天下人的耻笑。燕国衰败,祸患四起,民心浮动。而如今,您又用疲惫的聊城军民来抵抗齐国全部兵力的进攻,这证明您如同墨翟般善于据守。缺少粮食就以人肉充饥,没有柴烧就烧人的骨头,即便这样士兵也没有叛离之心,这证明您如同孙膑般擅长带兵。您的本事已为天下人所知。尽管如此,可是我替您考虑了一下,觉得您不如用保全兵力来报答燕国。若是车马完好地回到燕国,燕王一定会很高兴;身体健全地回到本国,百姓们见到您就像见到自己的父母一样,朋友们一起交游的时候,都会称赞、推崇您的功业,您的功业也就得以显扬。对上可以辅佐国君管理群臣;对下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又资助游说的士人,纠正国事,更换风俗,您的功名也可以建立起来。如果您不想回燕国,就放弃燕国,不要管世俗的议论,向东来到齐国,齐国会分封给您土地,使您的富贵可与魏冉、商鞅匹敌,世世代代称孤道寡,与齐国长久并存,这也是一种解决之道。这两种方案,都能够显扬名声,希望您仔细地考虑后,审慎地选择一个。

“况且我听说,拘于小节的人无法成就荣耀的声名,耻于小耻的人不能建立显赫的功业。过去管仲射中了桓公的衣带钩,是犯上;抛弃公子纠而不能追随他去死,是怕死;身带刑具而被囚禁在监牢里,是受辱。具有这三种行为的人,国君不用他当臣子,乡亲们也不会跟他来往。当初倘若管子被长期囚禁,死在监牢里而不能返回齐国,那么也就不免落下一个耻辱、卑贱的名声。连奴仆与他同名都会感到羞耻,更何况世人呢!所以管仲不以身在监牢为耻,而是因天下不太平感到耻辱,不以不能追随公子纠去死为耻,却因齐国不能在诸侯国中显威扬名感到耻辱,因此虽然管仲兼有犯上、怕死、受辱的三重罪过,却辅佐齐桓公使齐国成为五霸之首,他的名气比任何人都大,而他的光辉也照耀了邻国。曹沫身为鲁国的大将,屡战屡败,丢掉了五百里的土地。当初倘若曹沫没有思前想后,而是仓促决定后就自刎而死,那么也就不免落得个被擒败将的丑名了。曹沫不计较多次战败的耻辱,而是回来与鲁君从长计议。趁桓公大会天下诸侯之时,曹沫在坛台上用一把短剑逼近桓公的心窝,面色不变,谈吐从容,因而多次战败所丢掉的土地,一会儿工夫就收了回来,他的行为使天下人震动,各诸侯惊骇,使鲁国的威名超过吴国、越国。像这二位志士,也不是不顾小的廉耻和名节,只不过他们认为如果一死了之,身亡名灭,也不能建立功业,那不是聪明人的做法。所以他们忍住一时的愤怒,去树立终身的威名;舍弃一时的愤怒,去奠定世代的功业。因此这些功业和三王的功业争相流传,他们的名声与天地共存。希望您选择一个方案采取行动吧!”

燕将看完鲁仲连的信后,哭了好几天,还是犹豫不决。想要回燕国,但已经与燕王产生了嫌隙,怕被燕王诛杀;想要投降齐国,但他杀死和俘虏的齐国人太多了,恐怕降服齐国之后会被羞辱。燕将长叹道:“与其等着被别人杀,不如自杀。”燕将就自杀了。聊城大乱,于是田单带着军队屠平了聊城。田单回到齐国后,向齐王报告了鲁仲连的事,齐王想要封给鲁仲连爵位。鲁仲连听说后,便潜逃到海边隐居了起来,他说:“与其给我富贵而让我屈身侍奉别人,还不如这样贫贱地生活,轻视世俗而放任自己去做喜欢的事啊。”

屈原贾生列传

屈原名平,是楚国王室的同族。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通晓存亡兴衰的治国之道,熟悉待人接物的外交辞令。他入朝就与楚王商讨国家大事,制定和发布政令;对外则接待各国使者,处理与各诸侯的外交事务。楚怀王特别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屈原的职位相同,他想与屈原争宠,因此非常嫉妒屈原的才能。楚怀王让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已经写完了草稿,还没完成最终的修订。上官大夫见了之后竟然想夺为己有,屈原不给他,他就对楚怀王说屈原的坏话:“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没有人不知道这件事,每一条法令颁布出来,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之外,别人谁都做不出来’。”楚怀王听后感到非常生气,因此就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而不能明辨是非,被谄媚之徒蒙蔽而不能明辨真伪,致使邪恶的人陷害了好人,正直的人不被朝廷容纳,所以才感到忧愁苦闷,深思后写成《离骚》。所谓“离骚”,就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上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处境困窘危急的时候,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在劳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没有不呼唤上天的;在生病、痛苦、凄惨、惊惧的时候,没有不呼唤父母的。屈原坚持正义,行为率直,忠心耿耿、竭尽才智去侍奉他的国君,但却有小人从中挑拨离间,他的处境可以算是极度艰难的了。守信的人却被君王猜疑,忠贞的人却被小人毁谤,怎能让人没有怨愤之情呢?屈原写《离骚》,大概是为了抒发自己的这种怨愤之情吧。《诗经?国风》中虽然有很多篇描写男女恋情的诗歌,但并不淫乱;《诗经?小雅》中的诗歌虽然有老百姓对朝政发的牢骚,但却不主张暴乱。像屈原的《离骚》,可谓兼有《国风》和《小雅》的优点。《离骚》中,上古称颂了帝喾的事迹,近世则赞扬齐桓公的伟业,中间还叙述商汤、周武王的德政,以此来讽刺时政。他阐明了道德的广博崇高,治乱的兴衰条理,无不讲得详尽透彻。他的文字简约,他的用意深微,他的心志高洁,他的行为廉正,他虽写的是细小事物,但意旨却宏大精深,所举的虽然都是常见的事例,但寄意却非常深远。他的心志高洁,所以喜欢用芳香的事物作譬喻。他的行为廉正,所以至死也不允许自己有疏忽之处。他自洁于烂泥沼之中,就像蝉蜕壳一样能摆脱污秽,浮游在尘埃之外,不沾世俗的混浊之气,清清白白出淤泥而不染。推论他的这种高尚志向,就是说能与日月争辉也不为过。

屈原遭到贬退之后,秦国想要攻打齐国,当时齐国与楚国签有合纵的盟约,秦惠王对这件事放心不下,就派张仪假意离开秦国,带着丰厚的礼品进献楚王,表示要为楚王效力,张仪说:“秦国对齐国非常憎恨,但齐国和楚国签有合纵的盟约,楚国若能与齐国断交,秦国愿意割给楚国商、于一带六百里的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而相信了张仪的话,就和齐国断交了,并派使者去秦国接受土地。张仪对使者耍赖:“我与楚王约定的是六里,没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然离去,回到楚国将这件事禀告了怀王。怀王勃然大怒,大举兴兵讨伐秦国。秦国派兵迎击,在丹水、淅水一带大败楚军,杀了楚军八万人,俘虏了楚将屈匄,接着又趁机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地区。于是楚怀王调动了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与秦军在蓝田大战。魏国得知了这件事后,趁机发兵偷袭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兵非常害怕,不得不从秦国撤回来。而齐国终究因为痛恨怀王背弃盟约,所以不肯发兵援救楚国,楚国的处境非常困窘。

第二年,秦国表示愿意割让汉中地区与楚国讲和,楚怀王说:“我不想得到土地了,只要得到张仪我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对秦王说:“以我一个张仪就能抵得汉中的土地,请大王让我到楚国去。”张仪到楚国后,又用厚礼买通了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并用花言巧语笼络了怀王的宠姬郑袖,怀王竟然听了郑袖的话,又把张仪放跑了。这时屈原已被楚王疏远,不再担任重职,刚好被派到齐国出使,他回来后,向怀王进谏道:“大王您为什么没有杀了张仪呢?”怀王后悔了,派人去追赶张仪,但已经来不及了。

此后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大将唐眛。

那时秦昭王和楚王结为姻亲,他想和楚怀王见见面,楚怀王想要去,屈原劝谏他道:“秦国是虎狼一般凶暴的国家,是不能信任的,不如不去。”可是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却劝怀王去,他说:“为什么要拒绝秦王的好意呢?”怀王终于还是去了。他刚一进武关,就被秦朝的伏兵斩断了归路,于是他们扣留了怀王,想让他割让土地给秦国。怀王大怒,不肯答应。怀王逃到赵国,但赵国拒绝接纳他。于是又回到秦国,最终怀王死在了秦国,死后尸体才运回楚国安葬。

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让他的弟弟子兰担任令尹。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而致使怀王客死他乡。

屈原对子兰此举也非常痛恨。他虽然被放逐,但依然眷恋楚国,挂念怀王,希望能重返朝廷,希望国君能醒悟,陋习也能被革除。他爱护国君,渴望振兴国家,扭转局势,所以在《离骚》中再三流露出这种心情。然而终究还是无可奈何,所以也不可能重新回到朝廷,由此也可见怀王最终也没能醒悟。身为国君,无论他聪明还是愚蠢,贤能还是不贤,没有不想找来忠臣贤士辅佐自己治理国家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却不断发生,而圣明的国君、太平的国家却好多世代都见不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所谓的忠臣并不忠,所谓的贤士并不贤。怀王因为不知道什么是忠臣,所以内受郑袖迷惑,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结果军队惨败,国土被割,失去了六个郡的地盘,自己也客死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他不能知人所造成的灾祸。《易经》上说:“井已经淘干净了,却没人来喝水,真叫人难过。国君若是圣明,大家都可以享受到幸福。”而怀王是这样不圣明,哪里能够得到幸福啊!

令尹子兰听说屈原对他不满,勃然大怒,最终让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很生气,就把屈原放逐了。

屈原流落到江边,在荒野草泽上披头散发地一边行走着,一边悲愤长吟。他面色憔悴,形体瘦削。一位渔翁看到他的情形,就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了呢?”屈原说:“全世界的人都污浊,只有我是清白的,大家都昏沉大醉,只有我是清醒的,于是我就被放逐了。”渔翁说:“一个聪明通达的人,不拘泥于外界的事物,而是能随着世俗的风气而转移,全世界的人都污浊,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呢?大家都昏沉大醉,您为什么不一起吃点残羹剩酒呢?为什么要死守着美玉一般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落得个被流放的下场呢?”屈原回答道:“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掸去帽子上的灰,刚洗过澡的人一定抖抖衣服上的土,又有哪个人愿意清白之身受到外界污垢的玷染呢?我宁愿跳入滚滚的江流,葬身鱼腹之中,怎么能让自己清白的品格蒙受世俗的污染呢!”

于是,屈原写下了《怀沙》,赋文是这样写的:日光炽热的初夏呀,草木繁茂地生长。我心中总是充盈着悲伤啊,匆匆地走向南方。眼前一片苍茫啊,四周沉寂毫无声响。我的心情沉郁悲愤啊,这令人难过的日子又实在太长。我反省志向而无过错啊,蒙受冤屈而感到压抑。

世俗想让我由方正变得圆滑,我却坚持自己的姿态;随着流俗而改变自己的本性,将被君子鄙弃。牢记规范和法度啊,抱着昔日的初衷决不反悔。品性忠厚、心地纯正的人,将被君子赞美。巧匠若不挥动斧头啊,谁能看得出木材是否符合标准?黑色花纹被放在幽暗之处啊,盲人会说没有花纹;离娄稍微一瞥就能看见啊,盲人却说没有光亮。白的变成黑的啊,上下也颠倒。凤凰被关在笼子里啊,鸡和野雉却在那里狂蹦乱跳。美玉和石头被掺和在一起啊,竟有人看不出二者的差别。那些卑鄙小人嫉妒我啊,根本不了解我的高尚情操。

我负载的重任太多啊,身陷阻滞的道路中使我无法向前。怀着美玉般高尚的品德啊,处境却困窘得无人知晓。城中有一群狗在乱叫啊,看到不常见的就觉得人家怪异。诽谤才俊、怀疑豪杰啊,本来就是小人的丑态。个性通达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biquya.cc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