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昔有琉璃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章 隔山隔海会归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章 隔山隔海会归来

第(1/3)页

01.

    那年,邵雪她们学院和意大利某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输送了一批学生去那儿的语言与翻译学院。她对自己家里的经济条件心里有谱,吃喝倒是不愁,只是出国读书未免显得压力过大。

    这个时候,意大利大学的减免学费和她本校的补贴就显得格外难得了。

    直系的师兄师姐尚在为前途发愁,邵雪不愿放弃这么好的机会。

    却没想到只是换了一种艰难的人生。

    翻译专业除了意语之外还要求掌握其他外语,她也就没把英语放下。放假的时候,她会做一些剧组的随行翻译,那次掉进河里也是陪剧组到一个偏僻山村发生的意外。

    大部分时间,她都过得很寒酸。

    邵雪记得自己有段时间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数钱。她那时候什么都干,地接、导游、笔译、口译。她有时候在床上铺张报纸就开始数钱,工资一堆,小费一堆,稿酬一堆……

    她从数钱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甚至将其作为自己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之一。

    她住的地方离学校大概有二十分钟,和室友走过去的时候会路过海神广场。室友里有个德国男生是个车迷,掰着手指头给邵雪数这个地方出产的豪车——

    玛莎拉蒂、法拉利、兰博基尼……邵雪插嘴:“贫穷的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买得起这样的车啊。”

    那男生调侃她:“你连奥迪的车标都记了一个月才记住。”

    邵雪据理力争:“不就是四个圈吗?我记住了,别一直拿这个嘲讽我。”

    “没错,”身边一个当地女孩插话,“哪怕现在她看见奥迪的第一反应还是四个圈而不是车本身。”

    朋友的玩笑并无恶意,只是让邵雪有种格格不入的距离感。

    这是一个与她过去不同的世界,甚至比她想的要复杂得多。有钱女孩穿着亮晶晶的鞋子出没在聚会之中,混日子的富二代则在听闻《雷雨》在意大利开演的时候一脸茫然地询问这是国产的什么话剧。

    半夜隔壁house里有当地人聚会,邵雪半夜三点被吵醒,拿着起泡酒无言地爬上天台。

    夜风把她吹得清醒。想起没看完的文献和写不完的论文,她有点不知道当初自己为什么要来这里了。

    再往后,2012年,毕业一年后,玛雅人所预言的世界末日前夕。

    邵雪承认,在甩锅丢包这件事上,全世界的人都像说好了似的那么不堪。

    怒火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被点起来的。或许是经理一脸实事求是地告诉别人“是翻译错误导致的损失”,又或者是白人同事压低声音说着以为她听不懂的“很好欺负的亚洲人”,甚至可能更早,在她一年前刚进入这个项目工程时被人像个傻子一样指挥着跑遍了整座城市的咖啡馆——总之,邵雪辞职了。

    这是个婉转的说法,说得好像她有能力主控一切似的。换句话说——邵雪失业了。

    秦思慕在国内和她隔了六个小时的时差,当邵雪在深夜里痛哭时,她正在太阳底下挤公交车。她也不会安慰人,只好拎出自己悲惨的遭遇:“你以为我这破工作好做,起早贪黑就挣那么一丁点。昨天连干十五个小时,有一流氓客户强行让我们组加班做个大案翻译——老子这脸啊,现在糙得跟树皮一样。”

    好像生活就是这样。当初在学校里天女下凡似的人物,进了社会全都被一盆水泼回了原形。最关键的是,你泼就泼吧,她还得踩着高跟鞋妆容一丝不乱。

    自己告诉自己:都看着呢,站直了。

    “行了,挂了吧。”秦思慕最后劝道,“本来就失业还打这么久的越洋电话,你现在流的不是眼泪,是话费。”

    邵雪被金钱刺激得一激灵,“啪”一声把电话挂了。

    古话不是说吗,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邵雪丢了工作一身轻松,反倒什么顾忌都没有了。数了数这一年多辛苦工作攒下的钱,邵雪决定:管他的,出去玩一趟。

    然后就选择了老毛子的故乡。

    主要是你让她去那消费贵的对方她也去不起啊。

    邵雪不愿意讲那段往事,那就不讲了。她的故事,应该是从这里开始的。

    02.

    上飞机之前,邵雪还在刷朋友圈,刷到张祁分享了一个玛雅人2012世界末日预言真实性的转发。

    她掐指一算,就是第二天。

    于是,她在底下回复:你们学数学的还信这个?

    张祁:你别说,有点小紧张。

    邵雪:普林斯顿为什么要你啊?

    张祁:你知道牛顿最后修习神学的事吗?

    旁边站着一个放行李的女人,邵雪侧过身让她进到靠窗的座位,把手机放回口袋没多久飞机就开始滑行了。常年漂泊在外,邵雪也是个怎么舒服怎么来的主,用脖套、眼罩把自己全副武装好,伸长了腿就打起了瞌睡。

    习惯性耳鸣。

    半梦半醒之间,飞机升上了几万米的高空。邵雪坐的座位靠过道,而刚才那中年女人则是紧挨着窗户。两个人中间隔了个空位,井水不犯河水。

    平稳飞行后,女人轻轻碰了碰她的腿。

    邵雪识趣地让开。她这班航班早,自己恨不得脸都不洗就赶过来,别人估计也没比她早起太多。欧洲女人不化妆就跟少穿一件衣服似的,她用脚指头想也知道这是要去洗手间简单收拾一下。

    她不用。在没人认识的地方,邵雪心理上可以接受自己蓬头垢面。

    大动了几下,她也就没那么困了,拿出平板看自己之前接的一单笔译活,寻求一种“虽然我在花钱但我也在挣”的心理慰藉。

    有个年轻女孩站到了她身边。

    皮肤有点发棕,看不出是哪个国家的人。她个子小,虽说邵雪没抬腿,却一下就从邵雪的前面挤进去了。

    邵雪以为她要坐中间那个空座,却没想到她一屁股坐在靠窗户的位置。

    再高超的化妆技术,也不能不到十分钟就妇女变少女吧。她怕是对方坐错了位子,好心提醒了一句:“那儿有人。”

    对方看了她一眼,没说话。

    邵雪就这点臭毛病:“你和刚才那位女士是一起的吗?”

    对方要说“是”她也就不管了,偏偏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话来。走南闯北这么多年,她多了个心眼。目光一瞥,看见了夹在前座后面口袋里的手包。

    刚摸出来的面包还没吃,她一边啃一边看着那个女孩不转头。

    乘务员推着车子发起早餐来,那女人被堵在机舱的另一头一时半会儿回不来。邵雪左手一撑脸,跟那女孩僵持住了。

    机舱尾部传来一阵骚乱。乘务员撤了车子,总算给那个女人让出了一条缝隙。她化好妆容光焕发地走回来,有些困惑地站住:“小姐,这是我的座位?”

    那女孩浑身一震,大概是没想到她能这么快回来,低着头匆匆蹭出去,余光冷冷地扫了一眼邵雪。

    邵雪若无其事地啃着面包,把脸转向窗户另一边。

    那女士落座后,有些狐疑地看向邵雪:“她为什么坐在我这儿?”

    “我和她说有人了,”邵雪听出来对方英语里强烈的意大利口音,迁就地用了意语,“我还问她是不是认识你,她都不回答我。”

    “真是个奇怪的人。”那女人皱了皱眉,目光落到自己的钱包上,“她是不是想偷我的东西?”

    “不知道,总之我刚才一直盯着她,她也没什么举动。”

    “你人真好,”那女人朝她眨了眨眼,也恢复了意语,“是我太不小心了。”

    旅途有些长,她偶尔会和邵雪搭话聊天。等到两个人把早饭吃完,邵雪大概知道这个女人是个纪录片剧组的制片人,去莫斯科见完朋友便要转机非洲,去拍一档有关人类文明的纪录片。

    “你以前去过非洲吗?”她问邵雪。

    “没有,”邵雪笑笑,“不过我一直对那儿很感兴趣,以后有机会应该会去吧。”

    “其实这也是我第一次去,我们的导演说那是个和我去过的所有地方都不同的地方,将会是一次史诗般的旅行。”

    “史诗难吟,”邵雪和她开玩笑,是一句欧洲中世纪的老话,“大概要打许多预防针吧?”

    “你对语言很了解啊,这句话很多年轻人可是听都没听过。”

    “我靠语言吃饭。”邵雪低头喝了一口橙汁,“我是翻译,总知道这样一些奇怪的词语。比如非洲,我的一个教授告诉我他的全称是阿非利加洲,本意是阳光灼热之地。”

    “你的意大利语说得非常好。”

    “谢谢。”邵雪的专业如此,于是欣然接受。

    两个人沉默了一会儿,那女人忽地想起什么似的问邵雪:“你刚才说,你的一个教授了解非洲?”

    “也不算了解吧,”邵雪回忆了一下那个白发睿智的老人,“我之前和他学习过阿姆哈拉语,大概全国也没几个人研究,但他却乐在其中。”

    “稍等……”那女人的脸色变了一下,“你说阿姆哈拉语?”

    “是,埃塞俄比亚的官方语言,”邵雪自嘲地笑笑,“当时不懂事,大概一辈子也不会去那个地方,却偏偏学了那里的语言……”

    “你说得怎么样?”

    那女人询问的急切有些出乎邵雪的意料。她说得怎么样?这问题太难回答了,于是她只能含含糊糊地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我给从那里来的运动员做过随行翻译……”

    飞机遭遇气流猛烈地一抖。那女人身体微微前倾,用只有欧洲人才会有的那种夸张的语气说道:“我曾听过一句话——我们所做的一切,终将派上用场。”

    邵雪一怔。

    大风穿越西伯利亚,猎猎如歌。

    墙壁和窗户将低温隔在室外,但狂风的呼啸仍让人从心理上觉得寒冷。

    邵雪伸出手,接过张一易递来的咖啡。

    她还没适应这里的气候,把身上披着的毯子提了提,又把脚缩到椅子上。

    张一易是俄语系的,毕业以后到莫斯科读研。听说邵雪来了,他格外积极地去机场把她接到自己的公寓。

    然后,他就在车上听完了邵雪全段的传奇旅程。

    那女人的纪录片的一个重要拍摄地点便是埃塞俄比亚。通晓阿姆哈拉语的人太少,他们迟迟找不到合适的翻译。随行翻译的酬金并没有高到能够吸引别人放弃正经工作而抽出几个月的时间奔赴非洲,更别说这一去还要面临许多未知的危险了。

    “你想去?”

    “当然,我太想去了。”

    这颗种子是怎么种下的,连邵雪自己都不太清楚。或许是当初奥运会的时候那个长跑运动员给她留下的念想吧。他那时候很喜欢和邵雪聊起自己的家乡,邵雪第一次知道,原来非洲并非都是炽热的阳光与肤色黝黑的当地人。

    东非大裂谷贯穿全境,火山与咖啡是最有名的特产,人类文明从那里发源。

    邵雪捧着咖啡杯,慢慢陷入了沉思。

    辞职,空档期,自己也不知道未来将何去何从。

    她似乎别无选择,又似乎是遵从着内心的选择。

    “歇够了吗?”张一易看她迟迟缓不过神,站起身拉伸了一下颈椎,“那个嚷嚷着要看伏尔加河的人是你吧?”

    她立刻放下咖啡杯跳起来。

    “走。”

    张一易把“地主之谊”这四个字诠释得格外霸气。三千五百多千米长的伏尔加河沿着东欧大陆流经森林草原,从莫斯科北部大约一百公里处绕过去,途经无数古老的俄罗斯城市——

    他毫不吝啬地开车把邵雪送到了遥远的特维尔。

    河水千里冰封。

    对于这条河,她有过许多幻想。奔腾千里的,平静无波的,深不见底的。

    却没想到自己会在这样一个季节到来。

    是纯粹的河流,没有码头,没有人烟,亦没有船只。有的只是天苍苍,白茫茫,大河冰封,落雪千里。

    邵雪蹲下身,把手伸进河边的雪里。冷气沿着毛细血管一路向上,让她情不自禁地打了个寒战。

    她说:“我第一次知道伏尔加河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biquya.cc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