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自卑与超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一章 个人与社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一章 个人与社会

第(2/3)页

乏兴趣,从而出现了一些生理及精神上的障碍。

    假如能够激起精神病人对他人的兴趣,那么这些症状也是可以医治的。一般来说,神经症患者与别人的距离都比较遥远,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治疗时,必须争取病人同我们合作。有一次,我遇到一个患了精神分裂症的女孩。她患这个病有8年之久了。当我见到她时,发现她像狗一样狂吠,吐口水,还撕裂自己的衣服,甚至要吃手帕。这都反映出她在对人的兴趣方面严重缺乏,而且扮演了狗的角色。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她长期以为母亲把自己像狗一样看待,以至于让她内心里认为:“我见的人越多,就越想当一条狗。”尽管如此,我还是坚持同她说了8天话,然而她始终一言未发。一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她开始含混不清地讲起话来。我对她一直很友善,她也随之受到了鼓舞。

    实际上,要治愈这种病人,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即使这些病人受到了鼓舞,可在短时间内,他们可能仍难以处理实际问题。比如这个女孩,我在与她友善地讲话时,她仍然出手打了我。而这时,唯一能让她吃惊的是,我毫不还手。幸好这个小姑娘力气不是很大,在她打我的时候,我只是友善地望着她,这让她觉得失去了任何对她的挑战。

    可她仍然难以相信自己可以苏醒过来,可以安然地面对这个世界。于是,她又砸碎窗户,还用玻璃划伤自己的手。对她这些暴力行为,我们没有责备她,只是替她把伤口包裹起来。当然,也有人对精神病人的反常举动很恼火,甚至要惩罚他们,这是不妥的。因为对于精神病人,我们不能奢望他们有与正常人一样的举动。

    事实上,我这样坚持对她治疗几个月后,这个女孩痊愈了。一年后,我再次去曾经收容过她的精神病医院时,在路上遇见了她;她看起来十分健康。

    “您去哪儿呢,阿德勒医生?”她问我。

    “我要去那家你曾经生活过两年的医院,跟我一起去吧。”我回答。于是,这个女孩和我一起去了医院,并见到了曾经给她看过病的医生。我建议那位医生不妨抽时间与这个女孩聊聊。后来,那位医生很迷惑地和我说:“这个女孩很健康。可有件事让我不是很开心,她好像对我没有什么好感。”

    其实,病人对待医生的态度总是取决于医生对待病人的态度。我后来继续长时间地观察过这个女孩,她一直非常健康,而且自己谋生,与别人关系融洽。所有见过她的人,都不相信她患过精神病。

    我还见到过一位女士,她的三个女儿都出嫁了,她的丈夫也死于一次意外事故,这完全打乱了她的生活。她觉得很孤单,便试图去外国旅游来放松自己。可这并没有让她的状态改善,反而使她的境况更糟糕。她后来患上了抑郁症,她新交的朋友也陆续离开了她。

    这位女士曾经打电报让女儿来看望她,结果每个孩子都有借口,没有一个来看望她,只是请了一位护士照顾她。可以说,抑郁症是对所有与患者有关的人一个重大考验,这种患者的深层心理含义是希望获得别人的照顾与帮助。如果达不到这种目标,抑郁症患者便常会选择以自杀来报复别人。

    所以,医生一定要避免给这些病人以自杀的借口。对此,我给抑郁症患者的第一条原则便是:“绝不做任何你不想做的事情。”这一点很重要。假如抑郁症患者可以随心所欲,就无法选择某一个借口来自杀。所以,我常对他们说:“你要是想去剧院,或者想去旅游,或者又不想去了,一切随你就好了。”

    实际上,这是一个人所处的最佳处境,并满足了其对优越感的需要。这样的方式很有效,在我治疗过的抑郁症患者中,从未出现自杀的行为。

    很多时候,虽然我鼓励病人可以随心所欲,但他们还是会回答:“我什么都不喜欢。”

    对这样的问题,我也是胸有成竹的,我会回答说:“那就不要做任何你不喜欢的事情。”

    还有病人说:“我就想天天待在床上。”

    对于这样的说法,我知道一旦允许了,他们就很有可能不再这样做;若是我拒绝了,便会激起他们的反抗。所以,我总是表示同意,这其实是一种策略。还有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假如你能这样做,两周之内就可以痊愈。你可以每天都想想怎样才能取悦别人。”

    一般来说,当我这样告诉病人时,他们可能在绞尽脑汁地想:“我怎样才能让别人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biquya.cc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