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自卑与超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一章 个人与社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一章 个人与社会

第(3/3)页

更烦恼呢?”

    其实,病人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会很有趣。有人说:“这种事情易如反掌,我一直是这样做的。”

    通常来说,这样回答的病人往往并没有这样做。于是,我常会对他们说:“假如你晚上睡眠不好,你可以把所有时间用来考虑怎样取悦别人。这样的话,你的健康会明显改善。”在第二天见到他们时,我会问:“你是否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做了呢?”

    他们一般回答:“是的,我昨晚想了一下,很快就倒床睡了,竟没有像往常一样失眠。”当然,要起到这样的效果,需要我们和病人沟通时,必须真诚、友善。

    还会有人说:“这种做法太烦琐了,我不会这样做。”

    我会告诉他们:“不要觉得烦,你可以时不时地想想别人。”这样的话,我们便可以再次把他们的兴趣引向别人。

    或许还有人说:“我为什么要去取悦别人?别人并未取悦我!”

    这时,我会回答:“你不妨想下自己的身体。假如别人没有那样做,也会生病的。”

    总之,我的一切努力都是希望病人对别人产生兴趣,而且我深深地知道,他们患病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合作精神。只要一个人懂得平等、友善地与别人发生联系,他们也就痊愈了。

    3.犯罪性疏忽。

    假如一个人缺乏社会感,内心缺乏对别人的兴趣,就可能导致“犯罪性疏忽”。比如说,一个人随意丢下一根火柴,结果引发一场森林火灾。最近还有个案子,一名工人下班回家时,仅图自己方便,就把一根电缆横放在路上,结果一辆汽车经过时,触及电缆,导致车上的人全部死亡。

    在上面的两个案子中,肇事者主观上并没有想伤害他人,在道德上好像没什么罪过,可由于他们内心对别人缺乏兴趣,最后还是给别人,乃至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可见,社会感缺失的人,极容易给他人带来难以预料的灾难。

    我们有时见到的一些脏兮兮的小孩,还有一些摔碟子、摔碗的孩子等,从他们身上同样可以看到一种合作精神的缺失。

    社会兴趣与社会平等

    我们从小在家庭与学校里就被教导要对别人感兴趣,实际上是从小便被培养一种社会兴趣。实际上,社会感并非遗传,但社会感方面的潜能却是遗传而来的。这种潜能的发展还会与下列因素相一致:父母是否对孩子感兴趣,以及孩子对所处环境的判断。

    假如孩子觉得周围都是敌人,就无法期望他交到更多的朋友,也难以成为别人的良友。如果孩子觉得自己是别人的奴隶,那么他以后就难以与别人和平相处,而总是期望控制别人。倘若他们只关注自己的身体,就会逐渐把自己同外界隔离开来。

    关于这点,我们在前面已提及,比如,父母之间应该平等相待,并与外界保持友好而亲密的朋友关系。假如这样的话,孩子就会觉得家庭内外都有值得信赖的人。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的孩子也会觉得自己是班里的一分子,并认为可以与别的孩子建起友谊。于是,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就为一个人日后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做了准备。

    实际上,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都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具有社会性的人,成为人类中平等的一员。一个人只有具备这样的素质,才可能真正意义上面临生活,并努力寻找到促进他人幸福的有效途径。

    假如一个人可以通过有益的工作与幸福的婚姻为社会做出贡献,他就不会老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而会认为这个世界充满了友善。在这个世界上,他可以遇到自己喜欢的人,还可以得心应手地应付自己的困难。他会这样勉励自己:“这是我的世界,我要行动起来,积极筹划人生,而不应该是坐等观望。”

    于是,他会觉得自己属于整个漫长人类进程中的一部分,并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正是自己可以为社会做贡献的时代。的确,这个世界存在邪恶与困难、偏见和灾难,但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世界,通过改善它们,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我们相信,假如每个人都能这样面对自己的任务,那么,他们会为改善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我要再次重申的是,我们人生要解决的三大问题,唯有以合作的方式才可以解决。基于此,我们对一个人完整的评价也正是这样:他在工作上应该是个好同事,在爱情和婚姻上是个好伴侣。唯有如此,才可以证明他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
记住手机版网址:m.biquya.cc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